................
近年來,桂林市以創建循環農業示范市為契機,通過打造特色效益農業產業、創新耕作模式、發展鄉村旅遊等一係列舉措,使農民搭上了“致富幸福快車”。2011年,桂林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000元大關,達6325元,同比增長15.3%,增幅創12年來最高,農民人均純收入位居廣西前列。

  特色效益農業—— 農民致富“搖錢樹”

恭城的月柿、柑桔,陽朔的金桔,資源的紅提,興安的葡萄,灌陽的雪梨……行走在桂北大地各縣區,隨口就能數出幾個支撐農民發家致富的“搖錢樹”來。

農民要致富,必須要有產業的支撐。幾年來,桂林市先後編制實施了《桂林漓江流域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》、《桂林資江流域葡萄產業發展規劃》、《桂林湘江流域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》和《桂林桂江流域特色效益農業產業提升規劃》,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區域布局,使全市主導產業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,漓江、資江、湘江、桂江四大流域的優勢主導產業佔全市85%以上。

目前,全市已形成了以臨桂、靈川、雁山為主的四季蔬菜生產區域;以龍勝、資源、永福為主的山區反季節蔬菜生產區域;以資源、興安、全州、靈川為主的葡萄生產區域;以陽朔、平樂、恭城為主的月柿和沙田柚生產區域;以陽朔、靈川、臨桂為主的金桔生產區域;以灌陽、靈川、恭城、興安為主的高山優質桃李生產區域;以全州、興安、荔浦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區域等,全市特色效益農業示范基地、示范點總面積達191.58萬畝,水果、蔬菜、食用菌、毛竹、生豬、家禽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持續增長,發展林下經濟449萬畝,萬頭豬場增至30個,興安縣獲國家級“生豬調出大縣”稱號。以龍頭企業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載體的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。

創新耕作模式—— 實現錢糧雙增

測土配方施肥、節水灌溉、植保綜防……近年來,桂林市著力抓好糧食高產示范創建工作,從糧食單產中要效益,加快集成技術推廣步伐。據不完全統計,去年全市創建糧食高產示范樣板43個,面積15萬畝,全市推廣超級稻89.38萬畝,防寒育秧插大田面積182.65萬畝。一係列高科技的運用,使糧食單產大幅提高,農民收入隨之增加。全市“噸糧萬元田工程”扎實推進,建設噸糧萬元田31萬畝。糧食總產量190.07萬噸,同比增長2.1%,我市被評為全區糧食生產先進單位。

在著力提高糧食單產的同時,桂林市不斷創新耕作制度模式,探索錢糧雙增新途徑,增加農民收入。各縣區充分利用桂北地區的土地資源和冬春氣候條件,堅持“用效益引導改革,用改革穩定糧食”的原則,在進一步鞏固“稻—菜—菜”、“稻—菜—薯”、“稻—稻—菇”、“稻—燈—魚—菇”等高效循環農業模式的基礎上,繼續推進耕作制度改革,大膽創新高效農業模式,重點在單季稻區域大力推廣“超級稻—馬鈴薯”輪作模式,在園藝作物產地大力推廣“淮山(葛根)—馬鈴薯”、“葡萄—馬鈴薯”、“幼齡果園—馬鈴薯”等“糧經”套種模式,進一步提高耕作的產出效益,努力促進錢糧雙增。

  鄉村旅遊—— 農民增收新亮點

開起小旅館、餐館接待遊客,擺起小攤賣點土特產……近年來,鄉村旅遊的發展讓桂林市農民增收的路子越來越多。

隨著經濟發展,鄉村旅遊成了受百姓歡迎的旅遊新模式。近年來,桂林市以建設桂林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契機,依托旅遊資源優勢,以特色優勢產業為基礎,摸索出一條特色農業與鄉村旅遊相結合、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遊相結合、地方傳統文化與鄉村旅遊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旅遊發展道路,成為旅遊發展的新亮點和農民增收的新途徑。目前,已向社會推出“魅力桂林鄉村農業四季遊”為主題的春之花、夏之涼、秋之實、冬之雪4類20條休閒鄉村旅遊精品線路,許多農民因經營綠色生態旅遊業增加了收入。

據了解,去年全市鄉村旅遊農業快速發展,全年接待遊客近600萬人次,收入超過6億元。陽朔、恭城在全區率先步入“全國農業休閒旅遊示范縣”行列,鄉村旅遊收入成為越來越多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部分。(記者文新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nter5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